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网站 >> 理论学习 >> 正文

【习近平治国理政关键词】②四个全面、五位一体、五大发展理念

发布者: 发表时间 :2016-09-28 点击数: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四个全面统领全局的施政方略

从2014年12月至今,1年多的时间里,在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的公开讲话与文章中,“四个全面”出现60余次。

在这1年多的时间里,“四个全面”从提出到上升为“战略布局”,再到指引中国发展道路,展现了新一届党中央的总方略和总框架。

战略布局的高度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2014年12月是一个标志性时刻。

是时,在江苏考察调研的习近平强调:“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是在公开报道中,习近平首次将“四个全面”并提,由此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大创新成果。

在“四个全面”提出的两年前,同样有一个关键时刻。

2012年11月,习近平首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在海内外研究者看来,“四个全面”正是实现中国梦的行动指南和战略指引。“‘四个全面’在西方观察家中引起了广泛兴趣,它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表明中国梦不只是停留在设想中,而必将逐步成为现实。”英国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原署长罗思义说。

“四个全面”提出两个月之后,2015年2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将“四个全面”定位为“战略布局”。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兼哲学部主任韩庆祥认为,这一战略布局,实质上就是要回答怎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问题,它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指导、行动指南和总体方略。

相互贯通的体系

“四个全面”为何能并提?其内在有何逻辑关系?习近平给出的答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习近平强调“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具体而言,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发展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显然,四者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常务副主任刘海涛认为,“四个全面”体现了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目标导向和全面的战略举措。在韩庆祥看来,“当今中国正处在整体转型升级的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治国理政方略上,由注重实践探索的‘摸着石头过河’走向注重顶层设计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统筹全局的视野

“四个全面”自提出1年多来,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对内,“四个全面”展现了新一届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和总框架,成为统领全局的施政方略;对外,“四个全面”成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发展道路、发展方略的重要窗口,也为解决当今世界性难题贡献了中国经验、中国智慧。

2015年3月,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习近平庄重宣示:“中国人民正在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齐心协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2015年9月,在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的第一站——西雅图市,习近平就用平实的语言,生动详细地阐释了“四个全面”,赢得了国际社会对中共执政理念的理解与认同。

肯尼亚肯雅塔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非洲中心主任伊斯拉埃尔·科迪阿嘉认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备统筹全局的战略视野和眼光,将在中国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抹上浓重的一笔,也值得其他国家学习和借鉴。

五位一体伟大事业的总体布局

“五位一体”,是对“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概括表述。

在习近平总书记自中共十八大以来的历次公开讲话与文章中,“五位一体”及其全称总共提到超过30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事业的总体布局,它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实现,明确了努力的领域和方向。

从“两个文明”到“五位一体”

“五位一体”总布局提出于党的十八大,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

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物质文明”的“两个文明”建设。此后,从十六大报告里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再到十八大报告中的“五位一体”,中国发展的总体布局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

生态文明建设,让“五位一体”的内涵更加丰富、全面。“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中就提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为“奋斗目标”规划蓝图

党的十八大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布局的安排,为的就是规划蓝图,实现总目标。

“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梦想的概括。而这些梦想的实现,离不开“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在世界各地访问时,习近平同样多次提及“五位一体”对中国人民实现奋斗目标的意义。2013年参加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以及2015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发表演讲时,习近平都提及中国将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他强调,为了实现这两大目标,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建设美丽中国”。

用具体实践落实布局

总布局能否带来总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具体的实践。

2015年12月31日,习近平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指出,“2015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很不平凡的一年。中共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经济增长继续居于世界前列,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了新进步。”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并保持中高速增长、“十二五”规划胜利收官、反腐败工作不断推进;2015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101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中央有关部门完成153个改革任务,各方面共出台改革成果415条……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颁布实施,史上最严环保法的出台,环保部对有严重污染的城市市长进行约谈,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在加大、生态环境改善的态势正显现。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得以全方位体现。

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实践的“指挥棒”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1月29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习近平这样概括“五大发展理念”。

读懂五大发展理念,不仅可以更好读懂转型中的中国,而且有利于准确把握未来中国。

新理念新表述

据不完全统计,十八大以来,仅在国内的调研中,习近平就曾50多次提到“五大发展理念”中的某一方面,涉及经济、民生、生态、科技等多个领域;而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作为整体概念出现后,习近平则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二十国集团峰会、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世界互联网大会、发表2016年新年贺词、亚投行开业式、调研重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等场合,先后10余次提及“五大发展理念”。

不仅如此,在重庆调研时,习近平还给五大发展理念中的每一个词语都配上了一个动词: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

为何如此重视五大发展理念?习近平指出,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

五大发展理念绝非凭空产生,它是在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五大发展理念已经开始成为引领当下中国发展实践的“指挥棒”,考验着各级干部能否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新态势新思路

为什么提出新理念?时势使然。

2015,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2016,则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历史时刻:一方面,未来5年中,中国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繁重;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增长乏力,中国传统的发展模式面临巨大考验。

用习近平的话说,五大发展理念就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开出的药方”。

从内部看,中国迎来“人口红利”消失的拐点,传统高投入、高能耗的发展模式的边际效应在递减,由此带来的经济、社会、生态问题也在增加;从外部看,世界经济复苏缓慢,高出口对经济的拉动减弱,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则在加剧,需要通过新的发展模式提升竞争力。

而这一切,都是为了使中国变得更好。提出五大发展理念不仅是解决当下问题的一时之计,更是推动中国长远发展的战略谋划。

新任务新实践

泱泱大国,发展不易。要贯彻好这样的理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事要做。

比如创新。中国虽然已是制造业大国、贸易第一大国,但并非制造和贸易的强国。国人充盈的消费力下,奔赴海外购买马桶盖、电饭煲、奶粉、保健品等,就给中国提出了非常现实的创新要求;而在日用高科技领域,中国也依然缺乏最前沿的技术和革命性的创新。因此,无论“互联网+”、大数据还是“中国制造2025”,都是为了解决原创不足问题而提出的长远计划。

比如绿色。整个大北方的雾霾,已经成为人民群众“会呼吸的痛”;土壤、水、重金属污染,也是考验中国的重大课题。谈到长江经济带,习近平专门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史上最严环保法的出台,也是要在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之前取得兼顾和平衡。

比如开放。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更需要在许多层面与世界接轨。在中国,在对外开放程度高的地区率先进行自贸区“压力测试”;“一带一路”、亚投行、人民币加入SDR(特别提款权),则体现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承担大国责任、共建命运共同体的决心,不仅有经济合作,更有政治、文化、社会、军事等各领域合作。

当“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在全党全社会蔚然成风,我们必然可以期许一个更好、更健康,也更有活力的中国。